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更新时间:2018-03-14
点击次数:374
科学技术是*生产力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改变。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。如今,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投入。在仪器行业,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,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。
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,需要确立科学家的主体地位。同时,在经费使用等方面也要给他们更大空间。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国wu院至少发布了五份文件,力图推动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,促进产业发展。
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《2016年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》显示,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5676.7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6%,增速提高1.7个百分点,再创历史新高。可见,当前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持续攀升。纵观各省市科研经费投入情况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江西等各省市纷纷加大科研经费投入,解决产业科研工作后顾之忧。另外,湖南省提出,到2020年,全社会R&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.5%,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*位;到2030年,全社会R&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.8%,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。
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增加国家原始技术创新供给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,需要引起高度关注。
近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间,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,“十三五”以来,一些早先未能开建的大科学装置项目陆续启动,这些大科学装置不仅推动了基础科学研究,提升了企业技术能力,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技人才,也为国家GDP发展提供了推动力。并建议国家持续增加对基础科研的投入,达到每年2000亿元左右的水平。
实际上,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,政府为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该做的都已做了,包括大量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,增加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的投入,增加对中国科学院“知识创新”工程的投入。但是,显而易见的,分母也在同时变大,基础研究经费占R&D经费的比重长期徘徊在5%,怎么也上不去。跟比较,搞得我们“面子”上很过不去。虽然,这5%,已经支撑着我国基础研究“又快又好”的发展。“5%”是一个谜,本人称之为基础研究“5%之谜”。
总而言之,在中国特色的R&D(含基础研究)统计下,我国基础研究5%已成为中国特色的“规律”。个人预计:如果不对R&D(含基础研究)的统计指标进行重大修正,即使基础研究经费总盘子不断做大,这个“5%规律”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。我国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━2020年)》、《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创新规划》等科技政策文件,均未见把基础研究经费占R&D经费的比重要达到的目标值(比如到2030年达到10%)写进去,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此。